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69中文网 www.69zww.io,心灵史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01章黑视野

    乾隆盛世的封疆大吏们不放过每一个被捕的哲合忍耶教徒。兰州和华林山战火熄灭后,一册钦定兰州纪略里充斥着京城和兰州之间过细繁琐的调查文件。一个词汇——“研鞫”形象地描述着他们对哲合忍耶俘虏的细致折磨和榨骨吸髓的拷打。每一个村庄、每一户祖坟、每一个妻母子侄都被乾隆亲自监视着迫害。鞫讯之后,吐尽口供的人并不能侥幸获免,斩刑是最轻处置。保甲进入宗教“乡约”一职从此作为回族内奸而藉官势流传,形同特务。甘肃一片死的宁寂——哲合忍耶似乎绝灭了。

    这一瞬之间的视觉,同样出现在文人之中。纵观接触过哲合忍耶的文人,便发现他们都没有了解全部真情,都不能把乾隆年圣战看作哲合忍耶教史链条上的几个环节。他们并没有怀着对殉教者的同情深入调查。他们缺乏对于人的心灵力量的想象力。因此也不能获得秘密。而历史从来只是秘史;对于那些缺乏人道和低能的文人墨客,世界不会让他们窥见真相。

    真实深深地隐遁了。直至二百年后,以教内知情者的立场望去,只觉得从乾隆到当代的智识人就像是一群瞎子挤做一团。

    哲合忍耶进入了沉默。虽然它的名称是“高声赞颂”而且不止一次喧嚣怒吼过,但是直至辛亥革命满清覆灭,它从未暴露自己的核心组织及教统。纵使到了一百六十年以后,穿着皇军军服进入中国北方的回民调查组也没有搞清楚何谓哲合忍耶。

    文人当然是从不为历史负责的。久久因不能洞悉哲合忍耶而深感不安者,首先还是中国的统治者。吟味前一册钦定兰州纪略与后一册钦定石峰堡纪略,可以感觉乾隆的心境。

    面对着卷土重来的石峰堡事变,自始至终,乾隆总企图突破障眼的迷雾。奏折中见一人则逼令将帅追查一县,反复强调“另有为首之人”并判断一切“俱系该犯主谋”宣布查获那个人乃“系剿办逆回第一紧要情节”应当说乾隆是有预感的,他嗅到了黑暗中的敌手。那是他的有力的否定者。

    他不可能得逞。

    信仰,当被迫地变成了军事武力时,他并不能借助神圣而胜利。但是当它被迫地还原成本质的信仰——即精神时,它是坚强的。守密,对于思想者、信仰者来说,是生命和灵魂的最后一道防线。死固然可怖,但堕入灵魂的火狱才是真正的恐怖。哲合忍耶在十八世纪的教史证明了这个道理,当时中国的统治者可以打败他们的人,但不可能打败他们的伊玛尼(信仰)。

    真实的隐藏,即使在今天也并没有完全结束。哲合忍耶三大阿拉伯文内部秘籍:热什哈尔、曼纳给布、道统史传——并没有公布全部秘密传教(包括导师代代的传递和信仰在多斯达尼中的传播)的渠道。二百年虽然过得漫长,但我们的耐心如石上铁杵。为着善良和富有人性的朋友,隐喻和暗示——包括我的隐喻和暗示——已经说得太多了。宗教不是推理。除了水之外,液体中尚有乳、蜜和酒。在哲合忍耶付出了那样的代价之后,他们渴望的不是廉价的理解,而是历史的正义感和艺术的正义感。几十万哲合忍耶的多斯达尼从未怀疑自己的魅力,他们对一个自称是进步了的世界说:你有一种就像对自己血统一样的感情吗?

    哲合忍耶不是一个四世同堂深宅大院里因为个人的失恋而写作的作家。哲合忍耶是中国劳苦底层——这片茫茫无情世界里的真正激情。哲合忍耶的高声赞诵,连同我的这一缕声音,都只是天赋的外现和表现;它从不幻想中国智识阶级的施舍。在屠刀上的鲜血滴滴入土的时刻里,屠夫(包括乾隆)不知道:拱北的地点、即克尔、穆罕麦斯、尔麦里和深刻的脱勒盖提都如血的渗透一样传开了。

    从华林山的叛乱结束,到石峰堡战事开始之间仅仅三年。在开始叙述乾隆四十九年哲合忍耶起义之前,读者首先应当了解:三年间的两度剿杀,并未把哲合忍耶逼进死灭;相反,乾隆盛世对哲合忍耶的迫害,使得这个穷人教门从此丢净了幻想、诱惑和可能性,决意走上了它前定的险路。

    第02章衣扎孜

    在中国传播的苏菲派穆勒什德,一般应当拥有一种传教凭证,该凭证叫衣扎孜。如甘肃灵明堂的衣扎孜是手印一个(四指书写四大哈里发名字、掌心书穆圣名字、手背书阿里赞词及剑),印一颗(书乃格什板顶耶道统);北庄门宦的衣扎孜是新疆莎车道堂为其专写的传教依据;花寺门宦的衣扎孜是剑、印、拜毡、羊毛衫、幕帐;经典(特别是冥沙和卯路提)。这种衣扎孜在各派都被视为至宝,但因沧桑屡变又都没有成为传教的唯一凭据。

    哲合忍耶的传教衣扎孜,据成书最早的热什哈尔载:沙赫命道祖复回中国。祖得宝物七件:一名太思比罕(数珠)、一名拜毡、一名靠背、一手杖、一碗、宝剑和美色香衣。

    曼苏尔写的道统史传所记有所不同:在安排其他人走后,给维尕叶屯拉留下了七件东西:一串太思比罕、一床毛毡、一根拐杖、一根小叉(在行功干疲劳时顶着额头休息一下)、一个九龙碗、一件颜色艳丽气味香美的衣服。这些东西被带回中国。

    除此之外,教史中引人注目的记载是关于导师马明心带回的一些石子的。热什哈尔:我(维尕叶屯拉)在那儿随意拣了一百个小石子。一位放牧羚羊的老人给了我十个大石子。他嘱咐我:“把这些拿到你的沙赫导师那儿去,然后听听他怎样说。”

    大沙赫听了他的奇遇后说:“祝贺你,忍受了九天饥渴的幸运的人。我的密友啊!这一百一十个石子,意味着你生命中珍贵无比的打依尔。”

    我们伟大的毛拉——维尕叶屯拉在自己的打依尔中,把他那十颗石子赐给了四大门徒。关川、巩昌、皋兰、撒拉四大弟子每人一颗,其它六个给了另六位学生。他没有给任何一个平庸的人。建立了这个打依尔以后,大沙赫给那十位门徒,每人都传授了特殊的使命,把他们派向不同的地方。

    哲合忍耶内部是存在着传教的实物凭证的。但是由于遭遇的处境,继承授受仪式始终处于地下和秘密状态里,所以很难考求细节枝末。从第一次,后人就很难知道究竟是以石子为凭证、以七件宝为凭证、抑或是以兰州城头抛下的手巾拐杖为凭证了,这种情况贯穿于整部哲合忍耶教史之中。

    据三大阿拉伯文秘籍,圣徒马明心以“传贤不传子”的原则,把传教的衣扎孜传给了平凉的穆罕默德然巴尼穆宪章。他后来被教内尊称平凉太爷,道号伊玛目阿兰。

    由于关里爷是伏羌一线的掌教者和大学者,其人所处时代又与平凉伊玛目阿兰相去不远,更重要的是——关里爷开创了排斥俗世的民间秘密文学,而且用不可思议的阿拉伯、波斯两种文字书写。他并不愿人读他。长久以来,我直觉地信赖着他——所以关里爷著热什哈尔一书所载平凉故事最为可信。马明心这样传位:华哲维尕叶屯拉从自己的位置上立起,拉着他(平凉)靠近自己,说:“我曾想隐居山中,让神不知,人不晓。为了尊从我的老沙赫的命令,我出使中国,为了这个人(指平凉)。我的有些门人,拿得起,放不下。有些能放下,却拿不起。仅仅只有这个人,他能够拿得起,也能够放得下。这个人,现在他不知道他;人也不知道他。托靠主!两三年后,他也会知道他,人也将知道他。”

    这段神秘意味极浓的话,在热什哈尔中曾反复出现。关里爷不仅使用阿拉伯文,而且使用连一般阿訇都不能解读的波斯文,把他的这一情节郑重地写完。这已经极端机密。这里埋藏的深意不可测量。华哲,是波斯语的沙赫,即长老,圣徒。哲合忍耶广大的民众后来只是似懂非懂地听着“人不知他,他也不知他”这种玄妙的话感服,但并没有人理解关里爷,更没有人理解他们崇敬的圣徒马明心,人们没有去感悟这继承故事的深意。

    据说——盖兰达尔等奉命前往平凉,以求学(进寺学经)为名,查访一名德才兼备的人。他们发现了平凉老教寺(格底目派)的海推布(唤礼者),就要把他带回关川。无疑,哲合忍耶在缺乏追求精神的穆斯林心目中是招灾之源;所以史载伊玛目阿兰穆宪章的老母亲坚决反对他投奔关川。他的妻子拦阻更烈,据传终生不入哲合忍耶。于是,马明心指示说:“为了信仰——可以不听父母的口唤。”于是终于使关川道堂增添了这位弟子“他进入了静室,虔诚地开始干功,再不问世事”

    穆宪章(为行文便,请允许我再三地直呼姓名)进入关川道堂后,显然从一名只是礼拜操持些教务的普通教职人员,变成了一名苏菲。他性格朴直,持身苛严。钞本中满载了他的奇迹。然而他本人对于克拉麦提却有过一句警语——“克拉麦提是真主的意欲”这在今天看也是极为深刻的神学观点。他潜心于神秘主义的近主修炼,曾在平凉米房沟的一口井中追求陶醉。曼苏尔阿訇的长篇中对井中情景这样写:我不知道是怎样下去的。里面宽得很,水比奶汁还洁白。我看见我们的乌斯达(老师)

    南京师傅,正用手边捧边饮。

    他同样坚守清贫,一如他的导师。

    平凉太爷没有吃过可口的食物。不吃筛过的细面,吃的是掺杂枣面的干馍。当他年老时,龋齿松落,他就把干馍放在手里搓碎吃。

    至于哲合忍耶传继事情,曼苏尔书指出有盖兰达尔参与执行,这就是所谓“十天路三天走”的故事:从关川到平凉是十天路程。可是道祖太爷命洪乐府阿訇(即盖兰达尔巴巴)三天走完。

    洪乐府阿訇背起行李,拿起拐杖就上路,三天便从关川赶到平凉。后来,道祖太爷就把这次指引的机密交给了平凉太爷;要一切门人不外传此事。

    总之,马明心道祖生前把哲合忍耶教务传给了平凉太爷穆宪章,各种教史中记载一致。

    至于也门带回的衣扎孜,各书均未明确记录。以后,关于这批衣扎孜的记载和传说就更加含混暧昧了。关里爷书中保存的资料最为珍贵,但是他所提到的那一百颗晶莹小石子,和那十颗含义深沉的大石子,也不知下落了。

    领袖马明心对于继承人的选择是宿命的。盖兰达尔去平凉查访的传说,说明圣徒马明心强调的是——主的意欲。大事再大,委托于前定则大事不难。只要那个人具备条件“真主若要他成为沙赫,他就能够成为沙赫”这种深刻的宿命论否定了许多庸人杞忧,也包括任人唯亲的狭隘血统论。所谓“他不知他,人亦不知他”的哲学味道很强的语言,与导师马明心另外一些名言如出一辙,洋溢着他的锐利而出人意料的风格。他明白他的哲合忍耶并非是靠着也门带回的几件东西立起来的,而是靠着自己的真诚、实力、契机以及命运建立起来。

    他自信,自刘介廉以后仅他是真主的卧里——他就并不指望继承者的能力和作为。对自己教门魅力的自信,对眼前处境的悲哀,使他并没有把传递教权当成头等大事。

    这是一个正道隐藏的时代,这是一个高声赞颂者不能高声的时代。伊玛目阿兰穆宪章的任务仅仅是隐藏,仅仅是维持住哲合忍耶的一丝脉息而已。

    第03章人民的暴力主义

    乾隆四十九年四月十五日,甘肃官吏忽报盐茶(海原)、靖远一带发生新教暴乱,时距华林山战事仅仅三年。

    由于暴动之前已有回奸告密,因此起义从一开始便公开了其哲合忍耶面目,烈士马明心的关川穆勒提田五阿訇毫不掩饰地宣布:造反一是为马明心道祖复仇,二是反抗公家灭绝哲合忍耶。

    华林山硝烟尚未散尽,清政府及乾隆当然记得哲合忍耶的风格。于是一路路调兵遣将,一道道严厉公文,大战之幕骤然拉开。

    事在正月里已经酝酿完毕。据公家军事文件汇编钦定石峰堡纪略,田五阿訇于乾隆四十九年正月抵达靖远部署,决定三月十五日在礼拜寺里向哲合忍耶教众动员;同时田五阿訇又于二月联系其弟子李可魁父子,决定五月初五发难。因公家设置的回教“乡约”李应得告密,田五阿訇便仓促动手,穿上伊斯兰送葬的卡凡(裹尸布),把战火同时在小山、沙沟、鸡窝山、板窑沟、花崖湾、小红沟、新寨、打喇池等地,即兰州省会东北一线点燃。五日之内,已向靖远扑城一次,糜子滩坪潜伏的哲合忍耶呼啸而起。清廷震动,尝过哲合忍耶战争滋味的陕甘总督李侍尧畏缩不前。愤怒的哲合忍耶并无严整计划,只是如一股火焰在疯狂窜烧。

    二十四日,田五阿訇于靖远狼山台血战中,腹部中枪“是日午后,在马营水自抹身死”他成全了自己求当舍西德的念想,在战场上归真时,起义正打满十天。

    田五阿訇,哲合忍耶热什哈尔有过记载:忌日四月二十四应有悼念尔麦里。家属包括“母、妻、子、侄女等一十三名”就于四月二十六日被李侍尧杀害,地点是盐茶城。田五的祖、父、胞兄坟墓在小山地方,被刨挖扬灰。

    战事稍一停顿。

    以下引文都在钦定石峰堡纪略里。

    在仅仅为了复仇的造反中,一个人称张阿訇的指挥者出世了。至五月,南线哲合忍耶暴民已至数千人;同时清廷侦知——在一个叫做石峰堡的山顶土堡中已有大批回民眷属聚居。

    五月十一日,义军攻占通渭城,旋又放弃。通渭、伏羌、庄浪、隆德、华亭、静宁近十个县遍地烽火。沿途回民“弃其家产,潜往助逆”“勾合接应,愈聚愈多”

    接着,在秘密钞本上屡屡见名的底店人“千余户回匪俱于山顶安营”——这是一种信号,像华林山一样,绝处安营是决心赴死的信号。同样“回民将家口搬入石峰堡聚集,多人持有器械”这种行为并不是军事行为。甚至可以感到整个暴动都不像是军事行为。这是一些人在寻死——从起义刚刚开始,他们就向世界和后世传递了他们的心意:为主道牺牲。

    五月十二日,清军副都统明善被击毙。公家人对此吃惊的心理,见于钦定石峰堡纪略。但是这种心理是此次战事中最多余的东西。官,对于人道来说是最下贱的存在,他们的性命也远远不如衣衫褴褛的贫民高贵。

    五月十四日,对于新教这个敌手忧心如焚的乾隆恼怒难禁,将陕甘总督李侍尧革职。

    负有斩草除根、灭绝哲合忍耶钦命的李侍尧革职一事,意味着公家企图消灭这个异端的设想已经破灭。近十个县内百数十座村寨山滩在一瞬之间起了燎原大火,这一事实使乾隆明白了——至多可以平叛,但是无法灭教。此后,公家指令新政策:不问教新教旧,只追参与叛乱。企图阻止哲合忍耶对“官兵剿洗回民”的揭露宣传。

    六月十一日,清军兵分四路(其中一路是在三年前已经屠杀同胞的花寺兵),合围底店。回民“占据极高山梁,扎大营一座”另有十几座堡寨互为犄角。人穿“白布号挂”即卡凡,首领“手执红旗往来指挥”

    几个时辰的苦战之后,回民溃败。失险之后,回民妇孺间杂,无法再战。投降——这一连哲合忍耶也无法避免的、无权民众的暴力行为的通常结局,终于出现了。

    红旗教派的殉教方式,并不仅仅是战死一种。在强权之下,在中国,殉死者也常常不能逃避污辱。底店人在后来清查善后时的遭遇,清廷公家文件记载详细。依仗着中央的清查严令,后来人才能从地方官的汇报中悉知底店血案的全貌。清军新帅阿桂奏折中,先有周密计划:——“若令海兰察统领大兵前往,声势太盛,难保无闻信惊疑四散逃逸”于是决定派一个官小的侍卫明亮以“搜捕余贼为名前至底店”阿桂亲自“面嘱明亮”要他告示回民:你们以前不无杀伤焚掠之事,恐怕已经惹下仇怨,若回家也许有人报复你们。现在各地空房荒地很多“今为伊等筹计”不如迁居至那些地方,省得招人报复。然后,阿桂的计划是:“若该回民等俯首顺从,即派兵分起解送隆德县按名正法”如果回民不中计“即督兵剿灭”

    乾隆批复:“自当如此设法办理。”

    于是,乾隆四十九年七月初十——底店惨案发生。先是告示回民迁徙“回民等俱称情愿迁移”;于是发兵,押底店回民前往隆德县。

    十一日清晨,酌分数处,派兵严密防卫。即一面点名,一面正法,至日甫全行办竣。共正法回民一千二百六十八名。凡从逆匪徒以次就戮,并无一人漏网。

    十五岁以上男丁杀净后,底店妇女幼童二干五百余口,全部被赏给满清官兵为奴。其中近半数充江苏、浙江、福建、广东为奴。

    那里如循化一样没有哲合忍耶的拱北。血脉被斩断后,底店人也同样没有后裔在七月初十为他们涌经悼念。底店回民的血早就化成了黄色的泥土。但是,应该有那样一天,在那个七月初十的日子里,有不同肤色不同信仰的人来到西海固荒山中的隆德,汇集于底店,以人的名义祭奠那里的冤魂。

    此刻,应当说十八世纪中国信仰者反抗宗教迫害的圣战的根据地,已只剩下石峰堡了。

    石峰堡不同于底店之处,是关川穆勒提张文庆阿訇和他周围的一批坚诚阿訇的存在。

    张文庆,通渭草芽沟人,道祖马明心妻子张夫人族人,一直秘藏的钞本文学中提及“著名的门人张四爷”或即是他。清廷军机大臣在残酷的“鞫讯”后总结时,称“田五阿訇张文庆即张阿浑俱系马明心之徒,张文庆又系马明心妻侄”所以,判断他是关川道堂穆勒...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