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69中文网 www.69zww.io,西岭雪探秘红楼梦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1.嫦娥应悔偷灵药

    夏金桂与其丫环宝蟾的名字,很明显是取自"蟾宫折桂"的典故。然而薛蟠这样一个不学无术的呆霸王,与考举中状元是全不搭界的,何以一妻一妾竟取了这样雅趣的名字呢?

    解释只有一个,就是以"蟾宫折桂"来比喻广寒宫的嫦娥——夏金桂因不许人说"桂"字,便名桂花为"嫦娥花",可为其证。

    且看作者对夏金桂其人的形容简介——

    原来这夏家小姐今年方十七岁,生得亦颇有姿色,亦颇识得几个字。若论心中的丘壑经纬,颇步熙凤之后尘。只吃亏了一件,从小时父亲去世的早,又无同胞弟兄,寡母独守此女,娇养溺爱,不啻珍宝,凡女儿一举一动,彼母皆百依百随,因此未免娇养太过,竟酿成个盗跖的性气。爱自己尊若菩萨,窥他人秽如粪土;外具花柳之姿,内秉风雷之性。在家中时常就和丫鬟们使性弄气,轻骂重打的。今日出了阁,自为要作当家的奶奶,比不得作女儿时腼腆温柔,须要拿出这威风来,才钤压得住人;况且见薛蟠气质刚硬,举止骄奢,若不趁热灶一气炮制熟烂,将来必不能自竖旗帜矣;又见有香菱这等一个才貌俱全的爱妾在室,越发添了"宋太祖灭南唐"之意,"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之心。因他家多桂花,他小名就唤做金桂。他在家时不许人口中带出金桂二字来,凡有不留心误道一字者,他便定要苦打重罚才罢。他因想桂花二字是禁止不住的,须另换一名,因想桂花曾有广寒嫦娥之说,便将桂花改为嫦娥花,又寓自己身分如此。

    这是相当完整的一段夏金桂小传,生动地描写出了一个才貌双全、品性不良的富家小姐形象。

    在今人的眼光中,或许会觉得夏金桂那样一个悍妇,远不配用嫦娥来比喻,未免抬举了她。然而在曹雪芹笔下,往往正话反说,"小题大作",借物喻人,剑走偏锋。比如用嫦娥比喻夏金桂,并不是为了形容她有多么美丽、高贵,而旨在突出她结局之清冷孤寂。

    古人诗中有名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凡说嫦娥,必含冷清之意。

    夏金桂既然名字里有个"金"字,自然也是"金寡妇"一派了。她的将来,必定是在薛蟠服刑之后,独守空房,如月里嫦娥一般,夜夜伤心的。

    十二钗副册之首为香菱,这也是唯一点明的副册人物,其判词中说:"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两地生孤木",为桂字;"香魂"则双关,指香菱之冤魂。香菱因金桂见妒而惨死的命运早已注定。两人相生相克,为一对金玉。

    虽然夏金桂为人不堪,但她根基不浅,在薛家的地位更是远高于香菱,故而我猜测她在十二钗副册排名第二,仅次于香菱。两人的命运紧密相连,要推算金桂的将来,便要从香菱的踪迹中寻找。

    除了判词之外,香菱的薄命还有多处暗示,且往往与金桂相关。

    比如宝玉生日的大戏中,香菱与众丫鬟斗草时曾说:"我有夫妻蕙。"因而遭到小丫头们的一阵排揎,连石榴裙也污染了。而宝玉恰在此时寻了来,偏说:"你有夫妻蕙,我这里倒有一枝并蒂菱。"

    待到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时,香菱占花名偏就掣了一根并蒂花,题着一句诗:"连理枝头花正开。"

    这诗表面上意思很好,然而若联系原诗却不然,那诗的下句原是"妒花风雨便相摧",是说花开得正好,偏遇一阵狂风骤雨,辣手摧花,命不久矣。这个"妒"性成疾的人,自然便是夏金桂了。

    故而,香菱咏月三首的最后一首最后一句便是:"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这里的嫦娥,亦是双关,既指月亮,也指金桂——那金桂自喻嫦娥,而香菱既是问她:为什么打破人家夫妻团圆?又是在问她:为什么让你自己也不得团圆呢?

    金桂的所作所为固然咎由自取,即使后景凄凉亦是不值得同情的,然而,她本也是花容月貌的好人家女儿,倘若丈夫争气些,未必不能夫唱妇随,过上好日子。然而她偏偏遇到了薛蟠,也算得上是不幸了,难怪要同被她欺凌至死的香菱一样,都逃不了薄命司的召唤。

    正如脂砚斋批示的:"夏日何得有桂?又桂花时节焉得又有雪?三事原系风马牛,全若强凑合,故终不相符。运败之事大都如此,当事者自不解耳。"可见薛夏联姻,便是"运败金无彩"的开始了。

    原来,薄命的玄机,竟是早已暗藏在姓名之中,前生注定,只是当事者不能自知罢了。

    2.宝钗的螃蟹诗讽刺的是谁

    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宝钗讽和螃蟹咏中,宝钗写了一首螃蟹诗:

    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

    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

    文中写道:"众人看毕,都说这是食螃蟹绝唱,这些小题目,原要寓大意才算是大才,只是讽刺世人太毒了些。"——为了这一句,很多红学家纷纷猜测此诗究竟在讽刺什么,暗射何人。并且有人因为此前宝玉的一只螃蟹风筝被贾环拿了去,便怀疑这诗是讽刺贾环的。也有说是讽刺贾雨村等一干钻营世故的官场小人。

    然而贾环其人,与宝钗可以说是全无交集,还劳动不得蘅芜君妙笔针贬;至于贾雨村,则是宝钗教训宝玉...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